这些红军当年走过的村落,如今是啥模样?

伴公汀 2020-12-11 08:02
来源:上观新闻 作者:茅冠隽 王闲乐 李楚悦 肖雅文
从这里走过,在这里战斗过,流血牺牲的他们,看到眼前这样的祥和画面,也一定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吧。
  • {{title}}

暮色四合,一幢幢外墙贴着白瓷的独立院俨然而立,几只白鹭由西向东飞过夕阳染透的层林,古色古香的长亭与村委会隔水相望。汽车沿着平整的水泥路驶入井冈山深处的马源村,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幅如画美景。

“红米饭,南瓜汤,天当被,地当床”,这首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传唱开的歌谣,歌颂了红军战士艰苦奋斗的精神,但也反映出这里经济落后、物资匮乏。90多年过去,记者重新踏上红军战士曾经走过的路,却惊喜地发现,青山仍在,旧貌却已换新颜。

光辉历史与贫困交织

“这座桥就是‘红军桥’,当年秋收起义部队就是从这里经过。”马源村党支部书记魏成芳指着村中一座古朴的石拱桥说,1927年10月,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时,先行联系了当地农民武装的领导者袁文才。之后,袁文才陪同毛泽东一起走过这座桥,在井冈山上安了家。

“袁文才正是我们马源村人,所以这里有非常光荣的红色传统。”魏成芳说。可是,很长一段时间里,和这段光辉历史一起贴在马源村身上的,还有“贫困”这个标签。作为一个曾经的省定贫困村,这里山深路隘、田少地薄,土坯房灌风漏雨,别说外人不愿来,就连村民都不想留在这里。

记者一路寻访,像马源村这样的村子不在少数。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下属的自然村华屋,是一座远近闻名的“红军村”。红军长征时,村里17位青壮年种下17棵松树,相约革命胜利之日回乡团聚。然而,他们中没有一人回来。

华屋保留的旧屋 茅冠隽摄

华屋村史馆前,向左,是几十幢崭新的客家小楼,黛瓦白墙。向右,是7套歪斜的土坯老屋,逼仄狭窄。“我们特意留下几套老屋,让后人知道,好日子来之不易。”黄沙村党支部书记黄日生说,改革开放以来,瑞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由于田少地薄、资源匮乏、劳动力短缺等原因,华屋仍然处于贫困之中,村民在家中待不下去,纷纷选择外出打工。

村民华水林是红军后代,也是打工者的一员。“留在村里吃饱饭没啥问题,但想攒点钱改善生活就难了。”华水林在瑞金踩过三轮车、开过摩的,也去过深圳,在工地干杂活。出门时,村民都不乐意说自己来自华屋,因为“太穷了,太破了”。

老区已实现整体脱贫

革命战争年代,井冈山、瑞金等老区人民为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,如今祖国强大了,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。2012年,《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》出台,在好政策支持下,华屋的发展从此走上快车道。

经过调研,华屋从群众反映最强烈、最迫切的危旧房改造入手。在上级部门支持下,华屋建成了66套规划整齐的住房,1.8公里环村柏油路,架设了1.5公里高压电线路,建设了村级卫生室、垃圾污水处理设施、景观绿化带和公厕。

华屋新建的住房 王闲乐摄

在华屋遇到华水林时,他正着急赶到自家蔬菜大棚去。2014年,在外打工多年的华水林听说家乡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的好政策,便回到村子承包了8亩蔬菜大棚。“销量特别好,有时一天就可以卖200多斤。”仅一年时间,他就摘掉了贫困帽子,成了村里首批脱贫户。

2015年3月6日,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: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,立下愚公志、打好攻坚战,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。

随着脱贫攻坚战打响,柏油路铺进大山,马源村里幢幢客家新居拔地而起。走进村民廖华梅家的小院时,天色已黑,崭新的三层小楼灯光明亮。除正对大门的会客屋之外,一层还设有客房两间、包厢一间、厨房一间,完全能满足一家人的旅居需要。

廖华梅在家里办起了民宿 肖雅文摄

廖华梅身体不好,干不了重活,看病又花了不少钱,因此家庭条件一直较差。村干部找上门,问她愿不愿意加入合作社办民宿时,她很犹豫:“这能赚到钱吗?”“我没经验,会不会干不好?”回想当初的迟疑,廖华梅笑了:“幸好村干部没有放弃我,不仅有补贴,还教我们开民宿的技巧。去年一年,我们家的收入就达到了10万元。”

经过数年努力,如今的老区已是旧貌换新颜。

2017年2月,井冈山在全国率先实现脱贫摘帽。2019年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95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3元,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.055%。

2018年,华屋整村脱贫摘帽,2019年人均纯收入达1.36万元,是2011年的6倍多。

2012年到2019年,瑞金所属的赣南地区累计减贫192.06万人,今年也实现历史性整体脱贫。

继承苏区干部好作风

谈起自家脱贫经历时,村民们不约而同地对村里的党员干部和扶贫干部竖起大拇指。“苏区干部好作风,自带干粮去办公。日着草鞋干革命,夜打灯笼访贫农。”90年沧海桑田,有些精神却从未远去。

这几年,黄日生都是村里最忙的人之一。大到制定规划、小到邻里不和,村里的事情都需要他操心。前些年,村里兴起办民宿,但各家民宿质量参差不齐,有时面对大批客人,村干部也犯难:客人当然得安排住好的,可是住得多与住得少的人家,收益就有差异,大家嘴上不说,但心里难免犯嘀咕,是不是村干部分配游客时偏袒哪家了?

“这个问题不解决,不仅影响村民情绪,也对华屋村的形象不利。”黄日生组织大家多次讨论,最后决定成立合作社,通过市场引进有实力的公司,提高民宿的规模和标准,加强整体规划,整村推进。

2016年春节,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看望慰问干部群众时指出,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,要采取针对性更强、覆盖面更大、作用更直接、效果更明显的举措,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、为群众增福祉、让群众享公平。

十多年前,马源村就有种莲子的习惯,但种子质量较为一般,销售渠道单一,种植户的收入始终没有提上去。得知消息后,当地政府派出工作组进驻,将113户村民组织起来创办农业经济实体,引进莲藕新品种,开办夜校,聘请专家传授种植技术,帮助村民实现增产增收。

“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,要继续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,争取更大光荣。”魏成芳说,革命传统教育是马源村的一大旅游特色,依托当地红色资源,马源村建起了“红色大讲堂”,当地村民和红军后代为来到这里参加“红军的一天”体验培训的游客讲述当年的红军故事。在他看来,不断重温井冈山斗争历史,对当地党员干部也是一种鞭策。

在马源村的采访结束时,天色已经全黑,乡村的路灯不似城市那般密集明亮,记者走在乡间道路上难免有些战战兢兢。“这段路啊走得次数太多了,现在我闭着眼睛都能走。”走在前面引路的魏成芳说,“我们干部脱层皮,群众才能脱贫啊。”

【记者手记】为了那股袅袅炊烟

文/王闲乐

从茨坪到黄洋界,再从黄洋界到雷打石,一路奔波,等到寻访暂告一段落,时针已指向下午2点,从上午8时出发到现在,不知不觉6个小时过去了,大家才感到腹中饥饿,于是匆匆出发去觅食,却有不免有点担心:这里是真正的深山,一路行来都不见多少人家,能找到吃饭的地方吗?

还真能。路上见到的那几户零星人家,竟都在家里办起了农家乐。一栋两到三层小楼,门前空地上搭起遮雨棚,摆上几张圆桌,像模像样。随意挑选一家,见有客人,小楼里顿时忙碌起来。

房屋外墙上密密麻麻贴着农家乐协会公约、健康联系牌等大小匾额近10张,其中一张引起了我们的注意。原来这是一户贫困户。做记者难免有些好奇心,于是踱至屋旁的厨房,隔着烧柴火的灶台,和正奋力炒菜的户主黄大姐聊起天来。

黄大姐对自己家是贫困户这件事毫不介怀。原来,屋里住着一家五口,早年间爷爷病逝,欠了不少债,孩子要上学,家里也没有固定收入,她只好外出打工。可是,在工地上风吹雨打一整年,到头来也攒不了几个钱。前几年,听说井冈山红色旅游红火,村里鼓励大家搞民宿和农家乐,还有政策支持,她便回来试试。

“今年这个疫情搞得游客少了,收入不好。要是往常年份,赚得真不少,比打工时候多多了。现在一家人生活、孩子上学,都没啥问题。”说话间黄大姐炒好了一盘菜,招呼妯娌赶紧端出去。得知我们来自上海,黄大姐乐了,指了指屋后的山茶树林说,你们上海人最喜欢我们这的茶籽油了。原来,黄大姐家不仅开农家乐,还在山上承包了几十亩山茶树林,熬出的茶籽油一部分自产自销拿来炒菜,多的便拿出去卖,买的最多的便是来自上海的客人。

往山上望去,有几个身影正跨着个背篓,低着头在茶树间穿行,捡拾茶籽。“辛苦当然也辛苦,但是现在这日子过得有盼头呀!”黄大姐说,现在这屋里屋外忙前忙后的,都是自家亲戚,大家心往一处使,就想过上好日子。

屋外,秋高气爽,阳光正好。蓝天白云下,青山环绕间,一股炊烟袅袅升起,欢声笑语不断。此情此景,我不由想起了魏巍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中,有这样一段话:“我在这里吃雪,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。我在这里蹲防空洞,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。”

我想,90多年前,从这里走过,在这里战斗过,流血牺牲的他们,看到眼前这样的祥和画面,也一定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吧。

栏目主编:张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,侵权必究
我知道了
取消确认
精彩推荐 查看更多>
点击查看更多>